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本学位点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英汉双语语言文化基础和翻译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国际传播能力,熟知中西方文化差异,胜任科技、工程、商务领域的英汉互译和中外文化互译工作,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特别是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需求和校本特色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翻译专业高层次人才。
本年度,本学位点新增1名院聘硕导,2名校聘硕导,原有校聘硕导中2人晋升教授。现共有校聘和院聘硕导3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优秀青年社科人才1人、湖北省资深翻译家1人。
本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纵向与横向科研项目进账73.39万元。出版专著、编著、译著共计9部,发表研究论文21篇,荣获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优秀学术成果等科研成果奖励。主办“人工智能赋能语言教育与翻译实践国际论坛”。与武汉译国译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建翻译实习基地,与涅伽达(武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展影视字幕翻译项目,并共建《翻译项目管理》课程。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奖助体系评价标准,各类奖助学金发放覆盖面超过90%,其中国家奖学金4万元(2人次)、学业奖学金76.2万元(138人次)、单项奖学金0.1万元(1人次)。
研究生招生选拔公平、公开、公正进行,当年报考人数239人,录取65人。思政理论课、课程思政、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生党建等工作有序推进。校级一流课程《英汉语言比较》完成合格验收,新增《中华文化交流》《第二外语——法语》两门校级一流课程。《非文学语篇英汉互译教程》获批校级研究生教材建设项目立项。新增“外语学科研究生教育治理的价值重塑与发展趋势研究”“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语言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两项研究生教研项目。
选派导师参加暑期翻译技术、翻译案例教学等主题师资培训,邀请湖北教学名师王祖山教授为师生讲授“结构方程模型”系列研究方法培训课程。集中派送研究生赴译国译民、涅伽达、传神等校级研究生工作站参加实践实习。组织4名研究生参加海外研学交流,研究生在国内学术论坛参会并发言20余人次。3人获评校优硕士毕业论文。学位点从制度、管理、考评等方面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全面管控,强化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使命担当,在入学教育、课程教学、学术研究等环节开展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学位点始终将研究生的成长与发展放在首位,从制度、指导、管理、服务等方面保障研究生权益。年度一次性就业率96.25%,两名研究生读博深造。
组织师生为第二届资源与环境科技教育中非合作联盟国际学术论坛、2024先进功能材料国际产学研用会议等重大国际会议提供高质量口笔译服务。“甲骨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获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单项转化20万元以上,相关成果多次在光明日报、人民网等国家级媒体平台报道。学位点继续凸显以大化工垂直领域翻译为主、商务和文化翻译为辅的专业方向格局,由本院主持的湖北三峡实验室委托项目《磷化工英汉词汇》顺利完成阶段性编撰任务。承担和申请多个专利技术服务项目,如基于云识别的地方文化资源国际化传播等,为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通过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古文字趣谈》英译”及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显著提升了中华汉字文化和地方文化资源的国际知名度。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翻译技术课程内容未能及时更新。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引发翻译行业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译者的新型技术素养需要及时体现在翻译技术及相关课程之中。现有的翻译技术课程在内容设置和技能覆盖方面主要偏向于计算机辅助翻译,未能反映行业发展的最新变化趋势。
(2)具有翻译行业从业背景的师资引进困难。各高校在师资引进时主要看重学位、学历和学术成果,“博士+科研成果”成为高校人才引进的基本门槛条件,而这与翻译行业以翻译实践能力为主导的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形成较大矛盾。目前,学位点遴选人才多以应届青年博士为主,具有翻译行业从业背景的师资较为匮乏。
(3)翻译实践实习的过程管理有待加强。目前,本学位点的实践实习采取集中派送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集中派送的单位均为与本校签订合作协议的校级研究生工作站,管理相对严格;但在自主选择环节,因研究生实践实习的人员、时间、地点较为分散,过程管理相对薄弱。
(4)翻译学科赛事成果较为缺乏。目前,本校A类学科赛事主要参照教育部认可的84项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名单,该名单中与外语和翻译相关的赛事仅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系列赛、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和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翻译专业赛事均未纳入其中,研究生参与相关赛事的积极性不足,赛事成果较匮乏。
三、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对翻译技术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升级。在下一年度的课程建设中,增加大语言模型赋能翻译实践各环节与要素的知识与技能模块,使相关内容在翻译技术课程中占比达到1/4。主要措施包括:开展师资培训,重点掌握大语言模型在翻译实践中的功能特色与实操技能;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增加大语言模块专题,删除滞后的内容板块;在课程考评中增加有关大语言模型赋能翻译实践的实操技能。
(2)探索灵活聘任方法,发挥行业师资在翻译课程建设与实践实习中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学位点与语言服务企业师资团队联合共建2门翻译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翻译项目管理与外事翻译课程;以翻译实践项目为依托,选派研究生全程深度参与相关项目,发挥行业导师在项目计划与执行中的引领与指导作用。
(3)从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加强对研究生自主实践实习的过程管理。在技术层面,通过在线平台集中管理实习信息,包括实习单位、项目内容、时间安排等,确保自主实践实习的情况可以实时更新和跟踪。在制度层面,强化导师责任制,定期安排导师与实习生进行线上或线下沟通,了解工作进展,评估实践效果,协助解决实际问题。
(4)提升翻译学科赛事认可度,培育高水平翻译学科赛事成果。首先,在国家奖学金、单项奖学金、评优评先等活动中,增加对高水平翻译学科赛事的认可度和权重。其次,与学校创新创业学院积极沟通,争取将高水平翻译学科赛事纳入学校A类赛事目录。最后,设置专门的辅导和训练课程,帮助研究生提升翻译竞赛与实战能力,助力孵化高水平翻译学科赛事成果。
审稿:陈明芳 邓军涛